昨天闲空时拿起了哥哥的STPM华文的现代文学来翻阅
里面有几首诗和散文我很喜欢的
其中之一就是子敏的《今天和明天》

以下是它的内容

每个人今天都比明天年轻,但是所有的人都忽略这一点。

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,所有的人也都忽略这一点。

许多人最喜欢说 “要是十年前的话”这种话,其实,今天不就是十年后你所说的那个“十年前”吗?

我很清楚“每个人今天都比明天年轻”这个事实,所以我所遇到的任何一个人,在我的心目中都是年轻人。我用对待“年轻人“的态度对待所有的朋友,因为我的朋友确实比“明天的他”年轻。明天的他又比后天的他年轻。一想到十年后,我就觉得今天的他实在太年轻,太年轻,太年轻了。

我一向把自己看成“年轻人”。我的意思并不指我比十八岁的小朋友年轻。我指的是我比十年后的自己实在年轻得“太多”了,所以我应该享受我自己生命的“年轻人”的权利。

每回,我一想到我今天比明天年轻,我就振奋起来,快乐起来。我觉得我应该趁着“年轻的时候”,多卖点儿力气,多读点儿书,多为将来打算。

苏东坡的父亲苏洵,人人说他是“年二十七,始发愤为学”,意思是说他“开始得晚”。其实,拿二十七岁的苏洵跟二十八岁的苏洵相比,你就会觉得他“开始并不晚”。他是“早在一年前“就开始了的。

一 般人喜欢拿欧阳先生的年龄去跟不相干的司马先生的年龄比较,说这个比那个年长,那个比这个年轻。这种比较,是为第三者的方便作比较,对欧阳先生没有什么意 义,对司马先生也没有什么意义。就好像我们人类拿互不相干的鲤鱼跟云雀相比,看看哪一个在水里待得久,哪一个在空中待得长一样。我们并不关心鲤鱼的幸福, 也不关心云雀的幸福。我们并不理会鲤鱼的生命的意义,也不理会云雀的生命的意义。我们只关心我们的“生物学”。

第三者可以为他自己的需要,拿你的年龄去跟另外一个人的年龄相比;这种比较对他有用。这种比较,对他来说,是可靠的“客观的资料”。他要“用”这个资料,所以他拿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你,也衡量别人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不过是他的“资料系统”里的一张小卡片。

如果你也用这种方式来“处理”你自己,那就不聪明了。你所应该牢牢记住的,是你永远比明天的你年轻,而且是年轻得多。跟明天的你相比·你永远是年轻人。年轻人就该有年轻人的样子,年轻人就该有年轻人的作为!

我 永远忘不了法国小说家纪德六十一岁才拼命学英文的故事。纪德是八十二岁才离开这个热热闹闹的人间的。在他出发到一个更好的世界去以前,他已经“搞了二十一 年的英文”,不但看得懂英文书,不但会翻译英文书,而且还说得一口相当流利的“微带法国腔的英语”,非常正确,非常清楚,非常好听。

这都是他利用“少壮时代”自强不息,努力耕耘的收获。他珍惜六十二岁以前的少壮时代,所以他能奋发有为。我们无法否认,六十二岁的他,跟八十一岁的他相比,实在是“年轻得像一个吃奶的婴儿”。

我见过许多不聪明的人,在二十岁的时候叹息自己比十九岁老,在三十岁的时候叹息自己比二十九岁老。他 “一辈子都很老”,永远没有年轻的时候。

一 个在十年前立志要学好葡萄牙文的朋友,因为意志不坚定,空空度过十年的光阴,吃了十年的葡萄,却连一木葡萄葡牙文课本也没念完。他叹息说:“要是十年前来 好好儿努力,就不会还是一个只会吃葡萄的人了!” 我劝他就从“今天”开始,趁着“年轻”努力,免得十年后又发出相同的叹息。

我的“今天哲学”使我不敢偷懒,不敢看轻自己。当然,我比我自己的孩子老得多,但是我的孩子也比自己的婴儿期老得多。我所关心的是“我比明天的自己年轻得多”这个事实。

“今天”永远是年轻的。

除了“今天哲学”以外,我还有一套“明天哲学”

我从小就相信“奇迹发生在明天”,所以我对于今天的痛苦永远能够“不怎样放在心上 ”。

我小时候有一次长了疥疮,父亲带我的外科医院去上药,路上我总是问他:“明天会不会好起来?”父亲的回答永远是:“明天一定会好起来的,你放心。”到了有一天,疥疮“忽然”好起来了。父亲笑着对我说:“怎么样?我昨天不是说‘明天’会好起来的吗?现在你该相信了吧?”

那时候我虽然年轻,也能听出父亲是话里有话。他把“明天哲学”传授给我。

我相信人在 "人生旅猩 "中是会遭遇到种种困难的,但是这些困难,都在“明天”解决了。所有“今天”不能解决的难题,“明天”一定能圆满解决。

我是一个很能容忍的人。我所以能够那么“能容忍”,是因为我相信“明天”会制造奇迹。我容忍坏脾气的朋友,因为我相信“明天”会设法使我的朋友不再遭遇到那么多不如意的事情。果然到了最后,“明天”制造了一两样奇迹,使我的朋友脸上有了笑容。

我很懂得“明天”是怎么工作的,我也了解制造奇迹需要“一点时间”,所以我从来不像一个傻瓜那样的问:“到底是哪一个`明天 '?”

在 我的少年期,因事战争,家道中落,有一个时期家庭经济非常困难,一家人过的是很苦很苦的苦日子。不过我们并不认为那是世界末日到了,因为我们都知道,那时 候“明天”正在大卖力气,着手制造一个规模相当大的“奇迹群”。后来那些奇迹一个一个先后出现。我现在回想起来,心中仍然充满感激。

在我承担烦重工作的时候,我习惯把抱怨的时间拿来工作,让“明天”去替我解决其他的问题。“明天”从来不失信,他使我顺利完成我的工作。

有 许多人生难题并不需要今天来解决,因为“明天”早就准备好了一切。我有一个朋友告诉我,他怎么样在困苦的环境中完成了学业。有好几次,他在夜里痛哭,但是 “明天”替他抹去眼泪。有好几次,他几乎绝望,但是“明天”给他带来生的意志。有好几次,他想向整个恶劣的环境报复,但是“明天”告诉他报复虽然可以出 气,但是也表示“没有志气”。他几乎软弱到完全依靠“明天”扶着他走路,一步是一步,一个“明天”挨过一个“明天”。现在,他完成志愿,“铣铁”在烈火中 造成剑。这是“明天”所经营的一个最大的奇迹。

安徒生最著名的一篇童话里,很细腻的描写过“明天”怎么使丑小鸭变成天鹅。那篇童话是有深刻的人生意义的。

“今天哲学”使我知道及时努力。“明天哲学”使我对今天的努力不怀疑。
我几乎没有提到过“昨天”,那是因为“昨天”不过是船后的“水文”,你回顾的时候总看得见,那是用不着什么“哲学”的。



作者简介

子敏,原名林良,曾用名子敏、小良、恒、杜丹、子安、良、敏。1924年10月10日
出生于日本,福建福建同安人。

他的幼年时代在日本度过。七岁那年,由於中日战争有风雨欲来之势,於是林良的
父亲毅然携眷返回厦门。中日战争开打时,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很贫苦。林良的
少年时代就在战争、流离、贫穷中渡过了。

二十二岁那年,基於好奇心,林良离开家乡到台湾来。民国三十五年,林良进入国
语推行委员会的研究小组,研究国语和闽南语的发音对照,从事国语文的推广工作,
而后在电台上主持国语和闽南语的对照教学。

两年后,他到师范大学国文系就读,最后又拿到淡江文理学院 (现已改制为淡江大
学)英文系的毕业证书。在读大学时,因为林良的年龄比其他同学大,所以他更加用
功在课业上。

民国三十七年,国语推行委员会创办国语日报,林良主编儿童副刊。毕业后,就进
入国语日报服务,直到现在。

林良曾当选为台湾儿童文学学会第一届理事长。他的作品先后获得台湾儿童丛书最
佳写作奖、儿童读物金书奖、中山文艺创作奖、中兴文艺奖等等。

林良以本名从事儿童文学创作,子敏笔名则用于写散文。由於他为人坦白、善良,
所以其作品中也尽是表现了人生美的一面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kihotaru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